屈原,名平,与楚国王族同姓。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,博学多才,明辨治乱之道,善于辞令。在朝内,他与王商议国事,发布命令;在朝外,他接待宾客,应对诸侯。王非常信任他。然而,上官大夫与他同列,因争宠而心生嫉妒,诬陷屈原。怀王听信谗言,疏远了屈原。
屈原因为王的不明智、谗言的蒙蔽、邪恶之人的危害以及正直之人不受容,深感忧愁,因此创作了《离骚》。他认为上天是人的原始,父母是人的根本。当人陷入困境时,会呼唤上天和父母。《离骚》是屈原对自己遭遇的怨愤和不平的表达,也反映了他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关注。
在《离骚》中,屈原以古代帝王的事迹为比喻,批判当代的世事。他表达了对道德崇高和治乱条理的见解,这些见解都体现在他的文章中。他的文章简约,词意精微,志趣高洁,行为正直。他的志向纯洁,所以常用美人芳草作比喻;他的行为正直,所以至死不容于世。
尽管遭受放逐,屈原仍然心系楚国,关心楚王的安危,并希望国家能复兴。他曾尝试谏诤楚王,但最终无法改变楚王的决定。他深感无奈,于是写下了《怀沙》赋,并抱石自投汨罗江而死。
屈原死后,楚国有宋玉、唐勒、景差等人,都擅长文辞,以赋著称。他们虽然模仿屈原的辞令,但无人敢直言进谏。此后,楚国逐渐衰落,最终被秦国所灭。
太史公读《离骚》、《天问》、《招魂》、《哀郢》等作品,深感屈原的抱负未能实现,对其遭遇深表同情。他感叹于屈原的忠诚和才华,同时也对楚国的命运感到惋惜。
清·吴楚材、吴调侯在《古文观止》中评价此传:“史公作屈原传,其文便似《离骚》,婉雅凄怆,使人读之,不禁歔欷欲绝。要之穷愁著书,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,宜其忧思唱叹,低回不置云。” 此评论高度评价了屈原传文的情感深度和文学价值,并指出司马迁与屈原在精神上的共鸣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南宁市华真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,本文标题:《古文观止82:屈原列传 》